详细资料

这是一首由希伯来文的「三一颂」(Doxology),经欧列伐译成英文,曲调也是由朗昂自希伯来古调改编而成的圣诗。

欧列伐(Thomas Olives,  1725~1799)出生在英国的威尔斯,四岁时父母双亡,由亲戚轮流抚养,没有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教育;经常流浪街头,成为众所厌恶的顽童。 十八岁时随一鞋匠作学徒,但因行为不检而被开除。三十年来他过着放荡流浪的生活。 有一天在一布道会中,他听到撒迦利亚书3:2  这不是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么。」讲到人的得救,如同火中取薪,需要立刻的果断和勇气。欧列伐深受感动,他以实际的行动来悔改自新,他重作鞋匠,还清欠债,然后为福音奔走。

约翰卫斯理(John Wesley)发觉欧列伐有潜在的恩赐,就邀他加入其布道团为同工,他随卫斯理二十多年,骑马布道十万英里,遭遇到许多阻力。 嗣后,在神学的思想上他偏向加尔文(John Calvin

观点,否认罗马教会的权威,认为人的得救与否,贫穷富贵,由神预定。卫斯理兄弟则认为得救虽靠基督的恩典,但也取决各人的自由选择,视其接受救恩悔改重生与否。他们神学的观点虽有分歧,但无损于他们真挚的友谊。

约在1770年,有一天欧列伐在伦敦的一个犹太人会堂,参加他们的节日崇拜,听到犹太人的拉比朗昂(Meyer Lyon,1751~1797)唱犹

太教的信经。这是犹太会堂每晨、节日及安息日前夕诵唱的传统古调;相传这曲调是1404年犹太拉比根据摩西十三经改编而成,诗韵优雅庄严。欧列伐听了深受感动,向朗昂要了诗曲,他根据犹太人的信条,加上基督教的观点,写成了这首「亚伯拉罕的神」。

圣诗作家蒙哥马利(James Montgomery)对这首诗的评论说:「作者具有想象力、最好的听觉。只有对音乐与诗兼备欣赏力的人,才能在本诗中看到它的和谐。」

手机访问
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