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资料

这首圣诗的词和曲都是骆先春牧师(Loh Sian-Chhun1905~1984所作。他是闽语圣诗的权威,被称为台湾教会的一部活音乐史。骆牧师出生在台湾淡水。自幼热爱音乐,中学时代参加男生四重唱往各地献唱,后又与陈泗治,吴清镒等组成男声八重唱远征日本。 当时他们年少热情,并无旅费,经借贷后,始能成行。骆牧师音域广阔,八部练唱时若有人缺席,多由他顶替,故他能贯通各部曲谱,对他日后作曲的和声,有莫大的帮助。

1927年台北神学院在淡水复校,骆牧师就读神学院,毕业后,远赴日本神户,进中央神学院为研究生。两年后返台,先后在大甲、新竹、三峡、及台东山地等教会牧会,并兼任淡江中学及台湾神学院教职,并任长老会圣诗编辑部秘书、部长,及教会音乐委员会委员,达三十二年之久。 他对山地教会的开拓和闽语圣诗的贡献,无人可与比拟。

1936年春,宋尚节博士来台举行奋兴大会后,会友遂大复兴,每星期一上午七时三十分有查经及祈祷会。当时的团契十分火热,喜读经,勤祷告,信心更坚定;甚至有人独往大屯山麓与圣灵交通。此时骆牧师因「意大利水上飞艇」事件,从日本宪兵队释回,他有感于会友的热心和关怀,乃写下了这首诗。

1947年骆牧师辞去淡江中学教职,专心赴台湾东部山地工作,他不辞辛劳地协助山胞戒烟、酒,并赠药物;前后廿一年间,培育了一百余间山地教会。他对平埔族的音乐特别感兴趣,曾深入各乡村,搜集「平埔调」资料,录为乐曲 

骆牧师育有四女六男,三男维仁曾任职于美国圣经公会,负责中文圣经重译工作;四男维道先后任台南神学院音乐系主任及院长,他继父志,擅长填词作曲。 这首诗的数处和声,经骆维道牧师加以修改。

手机访问
反馈